
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1937.12.13
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欢迎来到公赌船jcjc710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。二战后,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哀悼日,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,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文难历史的记忆,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。

历史背景
1937年,日军占领上海后,直通南京。国民党车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,但未能阳挡日军的多路猛烈攻击。1937年12月13日,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。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,在南京地区烧杀至掠无所不为。12月15日,日军将中国军人2000多名,解赴汉中门外,用机枪扫射,焚尸灭迹。同日夜,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,被日军关押在海车鱼雷营,除9人逃出外,其余全部被杀害。16日傍晚,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,被日至拥往中山码头江边,用机枪射死,抛尸江中,只有数人幸免。18日,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四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.7万余人,以铅丝捆绑,驱至下关草鞋峡,先用机枪扫射,又用刺刀乱戳,最后浇以煤油,纵火焚烧, 残废骸骨投入长江。

时间历程
■政府撤离至长沙、汉口、重庆并带走大部分先进的通信设备
■唐生智临危受命留守南京
■穷困、年老的百姓留下,其他人撤离
■70万中国军人节节败退,大批前线士兵撤回南京,士气低落
■超过20万日军盘踞在上海与南京之间口
■上海沦陷
■日军开始向南京进发
■日军攻占江阴要塞,同日,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,南京保卫战开始。
■江阴防线失守,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全数去沉,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。
■此时中国军队的状态,老兵疲病交加,没有凝聚力和目标感,指挥官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,军人是来自全国各地,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,各个军队各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联络。
■日本军队放弃南京
■随后,日军断长江后路;爱德华·施佩林投降提议被日拒绝口下午,日军飞机轰炸和机关枪扫射帕奈号。
■下午6点开始至第二天早晨6点,中国军队误以为叛乱而自相残杀,撤退变成溃逃,死伤惨重。